媒体聚焦 | 在保余额全国第一 安徽政府性融资担保“支小支农”作用持续放大
近日,走进位于宣城宁国市经开区南山园区的瑞普精密塑料有限公司,车间内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。“得益于‘园区贷’政策,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500万元的贷款资金,缓解了公司的流动资金压力。”瑞普公司财务总监董利群说。宁国市经开区推行的“园区贷”,是由该区联合安徽省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实施风险共担、共管机制,帮助园区企业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融资模式。
受经济下行、疫情等因素影响,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尤为突出,安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融资担保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功能作用,“担”起帮助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主体融资增信的重任。来自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9月末,安徽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140家,融资担保在保余额为2285.26亿元,放大倍数3.95倍,其中,共为23.74万户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提供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155.82亿元,平均担保费率低至0.78%。自2020年以来,安徽政府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始终保持全国第一。
为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,安徽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银担“总对总”、地方批量政银担等“见贷即保”“见保即贷”式批量线上化合作业务,支持无抵押纯信用产品创新。1-9月,开展银担“总对总”、地方批量政银担、创业担保业务共计210.97亿元、1.49万户,较去年同期增长222.53%、398.81%。精简业务申报流程,采用“免申即享”方式,对于符合政银担支持范围的融资担保业务,支持合作担保机构实时填报、线上备案,自动纳入省级再担保范围。
同时,安徽还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灵活采取无还本续贷、展期、借新还旧等形式为困难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,不盲目惜保、抽保、断保、压保。突出困难行业帮扶“重点”,重点对符合政银担条件的单户规模500万元及以下的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倾斜,其中对服务餐饮、零售、文化、旅游、交通运输、制造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市场主体的业务,应保尽保。实施降费让利,争取金融机构执行优惠贷款利率,1-9月,政银担新发生业务的平均贷款利率为4.86%,较上年同期下降0.27个百分点,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融资成本2.52亿元;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,省再担保公司免收再担保费,自2015年起,累计减免担保、再担保费合计近50亿元。
此外,针对部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代偿压力较大等问题,2022年,经安徽省政府同意,安徽开展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追偿挽损专项行动,为提升担保能力打通“堵点”。截至目前,安徽政府性融资担保高风险机构已全部出列,中风险机构仅剩1家,融资担保能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,为继续保持安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全国第一奠定了基础。
作者:邹传科
来源:人民日报·人民数字